2025年06月19日 星期四 农历 
首页 > 业务工作 > 业务工作

什么是医共体?怎么建医共体?如何评价医共体?权威专家给出答案

来源:  时间:2019-12-09  |  阅读次数(

通过体制机制改革,让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利益机制。双方越合作功能定位越清晰,各自的能力越强,实现共赢。


从分级诊疗制度到医联体建设,从医联体再聚焦到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,我国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实施路线越发明晰。县域医共体的核心机制是什么?将如何建?如何评?


在“医学界”主办,国家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指导的2019基层卫生健康创新发展大会“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分论坛”上,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部副主任黄二丹以“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与评价”为主题,论述了什么是医共体?为什么要建医共体?怎么建医共体?怎么评医共体?


什么是医共体?


如果让每个人都给“医共体”下个定义,相信一百个人眼里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。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》国办发〔2017〕32号文件中,当时提出要在全国试点建设四种模式医联体,包括城市的医疗集团、县域组建医疗联合共同体,以及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。而行业对医联体大都有个浅层的共识,既在城市间组建的称为“医疗集团”,在县域内组建的称为“医共体”。


会上,黄二丹指出四种医联体核心只有一个,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,让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利益机制。他解释到: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合作有市场、有利益机制,不需要改革;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支援和帮扶,传统依靠行政推动,也不需要改革。如何让医院主动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,双赢的合作结果又能促进两方提升能力,形成良性循环,需要体制机制大调整、大改革。


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这种合作机制在农村叫“医共体”。城市“医疗集团”也应以这种机制为核心,但还需要与专科医院和上级医院开展其它相对松散的协作。因此这个“集团”是集团化的意思,内核还是医院与基层的紧密合作。当“医共体”与“医疗集团”专科能力不足时,就需要开展“专科联盟”和“远程医疗”来做连接能力的“天线”。因此,四种医联体的核心只有一个,“医共体”是最纯粹、最成熟的形式。


为什么要建医共体?


在黄二丹看来,当今所有的基层卫生健康改革都是从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出发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预防为主,中西医并重,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,人民共建共享。”


黄二丹认为从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来看,非建医共体不可,理由有三个。


首先,以上一次工作方针为参照,新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,目前转到向基层为重点,突破城乡二元结构,优化资源配置结构,建立整合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,形成分级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。


其次,开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替换了上一次工作方针里面的靠科技与教育,这次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


国家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重大调整,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慢病患病率快速增加导致的重大需求挑战。基层医疗能力不足,未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
“这三个基本原则,要求基层卫生工作方向必须转变。”黄二丹进一步介绍,“所以,2019年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分级诊疗和体系的重构,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,核心在于实现分级诊疗。目前医联体里面模式最清楚就是县域医共体。”


怎么建医共体?


紧密型医共体正式大范围试点是在2017年以后,经过两年时间,各地在医共体建设中做出各种尝试,也取得了不错成绩,涌现出了一批典范和排头兵。但别人家的“医共体”模式适合直接拿过来复制吗?


作为长期专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的黄二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:“医共体的模式不可能一刀切,全国不可能一个模式,各地的情况和改革的目的不一样,模式就会不一样。”


各地在试点中,原则上有三个具体要求。一是县级党委、政府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医共体建设,具有改革创新精神;二是相关部门协调有力,能够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;三是试点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,至少有1所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可作为医共体牵头机构。


根据各地经济情况、医保运营情况、居民需求等差异,黄二丹总结出了针对我国东部、中部、西部地区相对适用的三种医共体模式:


东部: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改革目标是满足居民快速增长的个性化健康需求,应探索以乡镇卫生院为核心的医共体模式,做实全科医生签约服务。


中部:中部地区改革目标是防控医保基金风险,应采取以县医院为核心的医共体模式,提升县域内住院率,提升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能力。


西部: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的目标是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,县域医共体要强化与地市级医院业务合作,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基本医疗服务的均质化水平。


如何评价“医共体”?


“紧密型医共体的衡量指标是要求形成责任、管理、服务、利益共同体。责任共同体,首先是政府主导;其次是医共体要有起码的决策权;接着,要开展针对医共体的有效考核。”


黄二丹介绍道,围绕责任共同体、管理共同体、服务共同体、利益共同体四个维度,可以从政府主导、医共体决策权、医保管理改革等13个方面考察医共体建设工作。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益共同体这个指标,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优化医保支付方式、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考核、改革基层人事薪酬制度等。针对医共体改革试点的效果评价,国家卫健委基层司从形成有序就医格局、提升服务能力、强化资源利用效率三方面,设计了20个客观监测指标,今年年底前可能以文件的形式由多个部委局联合公布。黄二丹建议,地方政府可以在这20个指标的基础上,增加相关指标,形成符合各自改革目标的医共体监测指标体系。


“为什么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很重要,因为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医保基金,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、财政占比都相对偏低,调整的空间不大,所以利益机制要靠医保去做调节。”采取“按人头总额预算,强化监督考核、结余留用,合理超支分担”的改革思路,有利于医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,有利于优化医疗行为,医保与卫生达成一致意见只是时间问题。


至于业内比较关心的“结余如何留用”的问题,黄二丹给出了中肯的建议:“最让医院管理者放心的做法就是结余计入医院收入,只有院长相信结余留用,才能形成结余并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。”


“比如,结余给到乡镇卫生院可以用于提高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费,也可以用于次均门诊费;比如给到县级医院,提高疑难杂症的医疗服务费。通过几轮医院收支结构的调整,来理顺价格和成本的关系。”


黄二丹进一步总结道,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就是改革的核心,也是腾笼换鸟的升级版本。第一轮的升级版是取消药品耗材加成,然后提升医疗服务价格;下一步是整体调整医院的行为,通过价格改革给予医疗服务合理的支付。


“医共体改革没有国际经验、没有成熟理论,因不同区域的改革基础和目标差异大,只能依靠试点总结经验,探索中国特色的改革路径。”黄二丹研究员表示。